目前分類:特教/教育名詞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The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DCSF), created in June 2007, aims to make this the best place in the world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to grow up.

資料來源:http://www.dcsf.gov.uk/aboutus/

http://www.ced.ncnu.edu.tw/proposal/%E4%BE%AF%E6%B7%91%E8%B3%A2.pdf

英國教育部門.JPG 


spe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柯爾曼J.S Coleman1966年完成著名的「柯爾曼報告書」,其中提到影響學生學習成就最重要的因素是家長態度與家庭社經條件。此報告書原本要探討學校教育資源投入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結果發現無論是老師的教育程度、設備、圖書、學生平均教育成本等投入項目,對學生學業成績影響都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在原始投入項目中,同儕與學校的影響都不顯著,只有家庭的影響顯著。這樣的結論違背一般人常識性的想法,從此以後,世界各地進行過許多大規模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的卜勞頓報告(1967),其結論與「柯爾曼報告書」類似 (引自翟本瑞 , 2002 )

 

資料來源: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9/49-39.htm

http://academic.ed.ntnu.edu.tw/~scse/news.html


spe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心流 (flow) 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米哈里齊克森認為,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徵:

  • 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 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
  • 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 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 我們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
  • 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 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以上項目不必同時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產生。但米哈里齊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個個體都能達到心流的狀態。這種工作群體的特徵包括了:

  • 創意的空間排列:
  • 遊戲場的設計:
  • 平行而有組織的聚焦
  • 目標群組聚焦
  • 現存某項工作的改善(原型化)
  • 以視覺化增進效能
  • 參與者的差別是隨機的

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可能是第一個將心流的概念提出並以科學方法加以探討的西方科學家,不過他並非第一個注意到心流現象或發展出心流技法的人。

超過二千五百年的時間裏,東方精神傳統實踐家--如佛教家及道教家運用心流技法為其發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日本禪宗使用心流來決定其表現形式。在佛教圈中,心流早已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辭。

spe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安琪曼症(98年4月5日)

文/邵慧綺

  「安琪曼症」對一般人而言是相當陌生的名詞,安琪曼症的出現率相當低(約1/25,000),特徵卻顯而易見。

  對於安琪曼症,大致有下列幾種稱呼:由於該病症患者有快樂以及僵硬、運動不協調、缺乏語言等特徵,而有「快樂傀儡症」之稱。另外,由於該病症是一九六五年,由英國的Hanry Angelman博士首先發現,就以其名為該症命名,稱「安琪曼症」,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稱呼方式。另外,國內還稱作「笑症」,主要因為該症患者的一大特徵,即臉部的唯一表情就是笑。

spe9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